核威慑退场?普京的“底牌游戏”
普京在5月4日明确表态“无需动用核武器”,这与他2022年“动用一切手段”的警告形成反差。转变背后是战场形势变化:俄军通过“天竺葵-2”无人机(射程2500公里)和光纤制导技术,已能精准打击乌后方目标,常规武器足以维持优势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等新兴大国反对核冒险,普京需顾及国际形象——他在同日强调中俄关系“加强世界稳定”,显然希望获得更多外交支持。但核阴影仍未消散。俄军“克拉苏哈-4”电子战系统可瘫痪35公里内无人机,配合“伊斯坎德尔”导弹形成立体防御,这种常规威慑已让乌克兰损失惨重。美国智库分析,俄方所谓“不使用核武”实为分化西方:欧洲担心核风险,而美国更关注常规战争消耗。普京的算计是,用可控冲突拖垮西方援乌意志——正如特朗普抱怨“欧盟催我和谈”,暴露美欧分歧。平民成为最大受害者。俄军对哈尔科夫救护车的袭击,乌军对俄控区民生设施的破坏,使停火沦为宣传工具。联合国数据显示,2025年日均发生2起医院遇袭事件,1000万乌克兰人流离失所。当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弹奏钢琴时,前线的士兵却在用声波探测器躲避无人机追杀。这种荒诞对比揭示战争本质:政客的“体面”与百姓的苦难,永远不在同一纬度。停火或许是战术喘息,但和平远未到来。正如俄外长所言:“真正的谈判需要乌克兰承认现实。”而现实是,俄控区已占乌国土18%,相当于整个广东省面积。这场21世纪最漫长的热战,终将以土地换时间,或以时间换土地,唯独不以良知换和平。
展开查看全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