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股SPAC遇冷,制度革新之路
近年来,港股SPAC(特殊目的收购公司)市场热度骤降。自2022年港交所推出SPAC上市机制以来,仅有5家公司成功上市,其中2家完成并购,2家因失败退市,仅剩1家还在等待结果。最近,由阿里巴巴前高管卫哲发起的VISION DEAL-Z因未能按时完成并购,正式退出市场,再次暴露了这一机制的困境。
SPAC模式原本为科技企业提供了灵活的上市路径,但在港股却屡屡受挫。一方面,港交所规定SPAC并购时必须引入高比例的专业投资者(如3名管理资产超80亿港元的资深投资者),且审批流程复杂。另一方面,内地企业常因监管备案耗时过长,错过交易窗口期。如VISION DEAL-Z计划收购的趣丸集团,就因境内备案迟迟未完成,最终被迫放弃并购。
不过,我个人感觉市场仍有希望。2023年,由香港金管局前总裁陈德霖牵头的汇德收购-Z成功与新加坡狮腾控股合并,成为首单落地的SPAC并购案;另一家AQUILA ACQ-Z则通过收购找钢集团,助其登陆港股。这两单的成功,离不开标的公司的优质资质和发起团队的丰富资源。
为激活市场,专家呼吁进一步松绑规则。诺圻资本主席王干文建议,降低对PIPE投资者的门槛,例如仅需1名资深投资者参与,并缩短并购审批时间。2024年8月,港交所虽已下调投资门槛至5亿港元,但企业仍觉不足。目前,唯一待考的TECHSTARACQ-Z正尝试并购激光雷达公司图达通,若成功或为市场注入信心。SPAC的初衷是帮助企业快速融资,但港股市场却因制度限制陷入低迷。未来能否重生,或许取决于规则优化与市场信心的双向奔赴。
展开查看全文
